close

整理‧撰文 / 陳芳毓

19世紀末,希尼‧巴菲特(Sidney Buffett)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(Omaha)鎮上,開了一家小雜貨店;百年後,店主人的曾孫華倫‧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經營了一家事業龐雜的公司——波克夏‧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,以下簡稱波克夏)。

波克夏的事業可約略劃分為兩個部分:1.投資與保險事業,包括10家保險公司與股票、債券和現金等投資,總值約1220億美元;2.(保險事業以外)其他所有事業,範圍含括航空、糖果、內衣、媒體、家具、地毯、珠寶等領域。

這家有有著「雜貨店」精神的龐大控股公司,名列《財星》(Fortune)雜誌全美營收排名第13大、全球第41大企業,2008年營收達1077億8600萬美元(約合新台幣3兆5000萬元),每股獲利高達3224美元。1965年~2008年,巴菲特擔任董事長的43年間,波克夏的營收複合成長率約為25%,績效表現(評量標準是「每股帳面價值」的成長比例),只有6年輸給標準普爾500(S&P 500)指數。

全球第41大企業,總部員工僅19人

2000年是波克夏輸最慘的一年。因為巴菲特堅持不投資由網路熱潮帶動的高科技股,致使波克夏績效慘輸大盤20%;但隔年網路泡沫破滅,情勢逆轉,波克夏倒贏15.6%。2008年金融風暴,波克夏的帳面價值下跌9.6%,但仍大贏狂跌37%的S&P 500指數。

波克夏可能是紐約證交所流通性最低的股票。《永恆的價值》指出,絕大多數的波克夏股票,都是以低於100美元的價格買進,但目前A股每股已高達11萬1550美元,B股也超過3000美元。2009年11月,巴菲特決定分割B股,使每股價格低至70美元左右,以提高股票流通性,波克夏也因此可望加入S&P 500指數的行列。

根據2008年波克夏年報,全美共有22萬多名員工為巴菲特工作,但波克夏總部卻沒有人資、公關和投資人關係部門,也沒有坐滿MBA的策略規畫部門,總計只有19名員工(實際在總部工作的更只有12人),除了巴菲特和一名財務長外,其餘全為財會、審計和祕書人員。波克夏的官方網站陽春得可憐,只有文字連結,彷彿自2000年起就沒有更新過。

這就是巴菲特的風格:持有現金、不負債,同時把營運成本壓到最低。他50年前創業時如此,50年後成為世界第二富豪依然不變(根據《富比世》雜誌2009年最新富豪榜,巴菲特財產淨值僅次於好友、微軟創辦人比爾‧蓋茲)。

26歲創業,從7人合夥事業起家

時間回到1956年,巴菲特成立他的第一家公司: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(Buffett Associates Ltd.)。巴菲特的姑姑、姊姊、姊夫、岳父,以及好友等7人,合計集資10萬5000美元,交由巴菲特投資管理。這筆基金的投資績效扣除股利後,巴菲特可從中抽取25%的管理費用。根據《永恆的價值》,他們的第一筆投資,據說只是一本49美分的帳簿。

由於投資績效卓著,慕名而來的親友愈來愈多,巴菲特最後竟要管理11個合夥事業。1962年,巴菲特解散所有合夥事業,合併為單一的「巴菲特合夥事業有限公司」(Buffett Partnership, Ltd),這才把工作地點從他家的臥房,搬到一個有打卡鐘的「正常」辦公室,也雇用了他的第一名員工。這時,巴菲特才三十出頭,已經是百萬(美元)富翁。

《永恆的價值》指出,1957~1969年間,巴菲特所有合夥事業的投資報酬率為30%,道瓊指數的企業平均只有5%。1969年,巴菲特眼看合夥事業規模愈來愈大,適合的投資標的卻愈來愈少,索性解散合夥事業,將現金退還給投資人。當時,美國股市正進入失控狀態,終於在1973年間崩盤,巴菲特因此逃過一劫。

1962年買下紡織廠波克夏,悔不當初

解散合夥事業之前,巴菲特已從1962年開始購入紡織公司波克夏‧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)的股份。儘管美國紡織當時已江河日下,但巴菲特當時力行「雪茄屁股」投資法,專找便宜的企業入手。他的盤算是,即使狀況再糟,他還是可以從中賺到高於收購金額的現金,再拿去做別的投資。

1965年,巴菲特終於取得波克夏的經營權,並出任董事長。然而,根據《雪球》描述,巴菲特後來對於這樁交易感到非常後悔:「我買了根雪茄屁股,還試著抽它……波克夏‧海瑟威卻連一口都抽不上,你有的不過是嘴中潮濕的菸蒂。」「要是我不曾聽過波克夏‧海瑟威這家公司,我的景況會更好。」

《永恆的價值》書中引述一位股票經紀人的話說,買下波克夏,其實是巴菲特犯下的第一個投資大失誤,但巴菲特卻以他「畢生犯下的最大錯誤為公司命名」。

以波克夏為畫布,勾勒出投資美景

雖然做錯了決定,但巴菲特不坐以待斃。他迅速地以波克夏為主體往外投資。1960年代初,巴菲特趁著美國運通(American Express)遭遇危機,大舉投資該公司,獲得豐厚報酬;1970年代,他投資《華盛頓郵報》(Washington Post)及喜事糖果(See’s Candies);1980年代,投資可口可樂(Coca-Cola),更大舉進入金融保險業,逐漸奠定如今以保險事業為主體的控股公司形貌。

《永恆的價值》分析,保險事業吸引人之處,就在於客戶預付的保費——浮存金(float)。這種取得成本近乎於零的資金,為波克夏集團提供了充足的銀彈,能毫無後顧之憂地擴大投資版圖。

1985年,巴菲特賣掉波克夏的最後一間紡織廠,結束這件少數讓他虧錢的投資。但即使原始的波克夏早已不存在,她的名字卻因為股神巴菲特,而被全世界的投資人牢牢記住。

巴菲特曾說,波克夏就像是他的畫布,「我非常喜歡我的工作,每天早上去上班的時候,我都覺得自己好像是去『西斯廷教堂』(Sistine Chapel,位於梵諦岡,以米開朗基羅「最後的審判」壁畫聞名)」。《永恆的價值》作者安迪‧基爾派翠克(Andrew Kilpatrick)則形容,巴菲特藉著波克夏揮灑出的投資美景,讓他彷彿就是投資界的米開朗基羅(Michelangelo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ck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